为什么年轻人都热衷于抓娃娃
周末带娃上完课后,在商场闲逛。她又恳求我带她去抓娃娃,并且“爸爸同意了”。
因为她爸爸在娃娃机商家充了1000多个币,周末经常带她过来玩,每次至少要玩100个币。
我带娃来到娃娃机的商家,这里店面宽敞明亮,一排一排新出的娃娃挂满了装饰墙。很多年轻人还有一家三口都在娃娃机前奋战。
除了餐饮需要等位,这个娃娃机店面应该是商场这一层人气最高的店铺了。
以前我不太理解,为什么女儿这么喜欢抓娃娃。他们运气好的话,100个币能抓五到六个毛绒娃娃;可是运气不好的时候,100个币甚至会颗粒无收。我就会对她说,你看,你每次花100个币,能抓到娃娃还好,可是如果像今天这样运气不好的话,钱就全浪费啦。还不如我们直接去玩具店买一个娃娃更省钱呢。女儿每次都说:“我就是喜欢抓娃娃!”
尽管家里的娃娃已经堆满了窗台,她仍然乐此不疲地去抓娃娃,并且每次都会为抓到新的娃娃激动不已。
我就一直很好奇,抓娃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魔力,能让大家如此投入地去做这样一件看起来性价比并不是很高的事情。
我跟着女儿他们一起抓娃娃,一开始甚至不敢投币,总觉得要是没抓到就太浪费钱了。事实也确实如此,那个摇晃的爪子那么松,想要抓到确实太难。可是每当那个娃娃朝洞口挪动一点点,总会觉得希望加倍,胜利就在眼前了。下一把一定能够抓到!
当费尽千辛万苦后,娃娃终于掉落洞口,那种喜悦之情,不亚于彩票中奖的心情。这个时候也顾不得计算娃娃的实际价值与花费的娃娃币了。
以至于到了现在,虽然我不太会主动去抓娃娃,但是对如何抓到娃娃都已经略有心得了。
每个娃娃机的爪子都有松紧的比率,一般七八次或者十几次就能出一次强力抓,这个时候,无论你是怎样的抓娃娃机菜鸟,爪子都会抓住娃娃不放,替你将娃娃丢入洞口。
所以如果你已经对着一个娃娃抓了很多次,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放弃,也许下一次,强力抓就出现了。
第二,长条状,棱角分明的娃娃比圆滚滚的娃娃更好抓。抓娃夹只有三边,在圆形娃娃上通常不好施力,很容易滑走,形成无效抓。
第三,抓娃娃的时候重点抓头或者尾,不要抓中间段。只抓一侧,可以在爪子带动下让娃娃向洞口拖行。如果抓中间段,一般都是整个吊起,升到空中的时候很容易甩向离洞口更远的地方,南辕北辙。
第四,重要的一点,如果真的抓了很多次也不好抓,可以请工作人员帮你重新摆放娃娃。一般情况下,你已经花了足够的钱在这个娃娃上,工作人员都会适当“放水”,把娃娃摆在适合的位置,让你得到。毕竟这样消费者才愿意下次光临嘛。
后来,我查阅了一些资料,试图理解其中这种致命吸引力的形成。最重要的理论其实跟巴甫洛夫的动物实验有关,基于强化理论中的变比强化概念。简单来说就是:1.你知道只要一直抓,就一定能抓到娃娃;2.但是你不知道会在第几次抓到娃娃。这种确定里的不确定会让人沉迷其中,只要抓到娃娃,就会大大强化抓到娃娃时的开心兴奋之情。
这种奖励机制是即时性的,你努力了(抓娃娃这个动作),很可能下一把就能得到奖励(娃娃),这和很多付出艰苦努力还得不到回报和结果的工作来说,简直是太爽了。瞬时分泌的多巴胺能让你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简单和快乐的事情。
其实很多抽奖/赌/博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,让你对这个行为有期待,偶尔的一次胜利会极大地刺激到大脑兴奋系统,会把这个行为与快乐/兴奋联系在一起。所以抓娃娃虽好玩,还是需要有计划/节制。就像平凡普通的快乐不起眼,但是积累了很久的期待会让人更快乐。
另外,为什么抓娃娃的群体中,年轻人占比更高。可能是因为在这种充满童真和欢乐的氛围里,男孩女孩会更显得可爱。当男生当着女孩的面抓到她心仪的娃娃时,光环会更让他们觉得彼此“可爱”和“好厉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