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APP和用户之间的信任感一直很薄弱,究其原因,就是互联网的危机意识以及得寸进尺。

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,想要持续发展,一定需要重视用户数据采集,但是很多工具型APP不具备采集的先决条件怎么办?很多APP开始套路用户:(人微言卑,仔细想想几个常用的APP,我就不点名了)

套路一、瞒天过海+反客为主:

某些APP会开始只要一个很低的权限,然后不断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你,如果要开通新的服务那么你需要给我更多的权限。

套路二、趁火打劫+釜底抽薪:

之前笔者下载某单机工具型APP想要研究一下,却被要求开放网络权限、定位权限,通讯录权限,笔者拒绝后,该工具竟然自动退出了。当业务紧急时,可能就会有人被迫同意这些权限,进而使用这款工具APP。

套路三、暗度陈仓+以逸待劳:

套路四、浑水摸鱼+偷梁换柱:

这个例子比较简单,之前某快递箱项目,原本是免费项目,但是取件时却写着一个金额,还有一个二维码,然后用不起眼的小字在角落里写着,打赏。神TM打赏!!没错我不小心打赏了快递箱。后来更有意思,双向收费,既收快递员的钱,又收收件人的钱。

套路可能还有,但一时想不起来,有机会笔者会专门写一篇《互联网的三十六计》(哈哈哈,我又膨胀了)。当然相对于套路而言,窥屏、偷拍、录音这些都是有的,至于方法和名单,笔者就不详述了,感兴趣的自己搜一下,关键词“工信部”,“APP”。

被套路久了,机智的网友们也有了警觉,尤其是经常发现各种推送的商品都是自己想买的,旅游都是自己想去的,异性图片都是可口的。天下没有不透风的裤子,工信部一次次重拳出击那些明显过界的APP,让它们略有收敛,但随着技术的发展,一切皆有可能,对吧?

所以笔者手机中对于app的权限是能不给尽量都不给,需要给的一般也会选择仅使用的时候给。当然如果你说这些都不行,你又必须用这款APP,那也就只能逆来顺受了,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2部以上的手机。(嘿嘿嘿~~)